2023年8月,住房城乡建设部、中国人民银行、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《关于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》,推动落实购买首套房贷款“认房不认贷”政策措施。9月16日,由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办,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执行的第123期贤言荟语沙龙以“‘认房不认贷’政策对提振住房消费的作用”为主题在线上举行,中共大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杨晓猛主持。
王 悦 大连市税务局法律顾问
“认房不认贷”政策刺激房地产发展,促进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。房地产与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紧密相关,政府为保证收入和经济考虑出台刺激政策。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导致购房改善性支出困难,需用“认房不认贷”等政策刺激消费。长期高房价可能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。房地产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风险,银行有坏账风险,需整体改革解决风险问题。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解决房地产问题的根本途径。过度金融化需通过城投公司接盘并逐渐降低房价解决。不动产抵押登记和过户模式存在风险,需采取措施化解。
王 磊 渤海湾房地产开发(辽宁)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
“认房不认贷”政策是房地产非健康发展时的补救措施,支持核心城市和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流通性。新政影响新流入人口和已结清贷款的客户,但核心城市吸引力需考虑。行业面临危机和问题,源于不确定性和金融资源过度集中所带来的风险。疫情三年加剧了不确定性预期,暴露了行业风险。政策对一二线城市有短期提振作用,但持续性不足。限制性政策压抑了需求,政策放松可缓解压力。大连市在东北三省中相对健康,但需控制土地供应和行业发展。市场困境源于消费终端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不足和信心不足。消费逻辑更倾向于理性化。
毕恩浩 大连同策同源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
“认房不认贷”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整行为已经结束,这一轮刺破泡沫的行为已经达到国家预期,作用在于释放被误伤的需求,主要是刚需和置换型改善群体,传递了房地产行业修复的信心,宣告了“房住不炒”时代的结束,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。政策能够提振住房消费,特别是对人口流入较多、政策较紧的城市促进作用更明显,但如果没有后续政策的紧密结合,作用可能有限。大连受政策影响较小,主要受到新一线和一线城市回暖的信心带动作用,对实质需求的释放有限。建议国家尽快完善住房双轨制,让保障房制度尽快完善,让商品房回归市场定价机制。同时考虑通过收购存量房来代替新建保障房,以提供增量改善需求并激活市场信心。
娄 昀 中国农业银行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支行副行长
政策对刚需人群更倾向,但实际上改善型人群更受益。大连市贷款额度普遍下降,房地产市场不乐观。政策落地后效果不理想,底层逻辑未达到预期,银行希望市场稳定,避免系统性风险。政策出台的意义是好的,但需解决消费者信心问题。政策应与政府其他政策相匹配,如招商引资、外来人补贴和落户政策等。
刁子年 (原)瓦房店市阎店乡薛家村第一书记
“认房不认贷”政策是房地产政策宏观政策调整的一部分,需要从整体去把握,在中短期内会释放居民部门的刚性或改善性住房需求。政策对市场供给端的影响是改善房地产企业的营收,但不会明显增加房地产投资或未来的住房供给;对金融端的影响是改善银行系统的盈利能力和资产结构,提高银行系统的稳健性;对政府端的影响是帮助稳定宏观资产价格,改善货币供给,化解金融、地产以及相关行业风险;对地方政府的影响是帮助改善社会预期,继续运用土地金融等手段获得增量。政策本身是一个追求稳定或维稳的政策,但结合其他宏观经济政策或产业政策可能会转变为追求增长的政策。当前的调控方式类似于“拧水龙头”,不会让房地产行业完全枯竭或暴涨,而是在一个较为稳定、波动较弱的预期中进行转型。
胡剑锋 大连市新的社会阶层高新区联谊会会长、大连奥远集团董事长
房地产政策出现了很大差异化,地方政府都面临着巨大的债务压力,需要解决困境。因城施策是当前房地产政策的主要方向,但政策力度不够,需要加大力度。政策应该更加密集、猛烈,才能解决当前困局。政策应该出得更快一点,或者力度更大一点,或者几个政策捆在一起去出,或者让一线城市尽快打开限购,以刺激整个经济。三到五线城市被放弃,政策力度不够,需要加大力度,避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。改善性住房需求存在,但买家对未来预期不明确,需要政策引导释放需求。旧房子的处理需要政策的突破和“一揽子”方法,可以考虑将无法出售的旧房转为公租房、廉租房等。房地产政策需要与各地的国企、城投、人才房、公租房、廉租房等结合,才能做出更大的文章。如果把房地产视为投资品,需要改变思路,将其视为消费品,以刺激消费提升。